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丙战报首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丙战报首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在兵败如山倒的甲午战场上,焦头烂额的清王朝,竟还想“奇袭日本本土”?没错,制定这个“疯狂”计划的人,是晚清名臣宋育仁。
对于现代历史爱好者来说,“宋育仁”这个名字也许有些陌生,但放在晚清至民国政治舞台上,这却是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。这位眼光睿智的四川汉子,曾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骨干人物,“君主立宪”的坚决支持者。他曾因维新而丢官,也曾因支持清帝复辟被押解回原籍。但他一生的各种精彩著述,诸如《借筹记》《泰西各国风采记》等代表作,不单见证了他在那个时代“领风气之先”的思想,也是今人回看那段历史的宝贵参考。而记录于其著作《借筹记》里的“奇袭日本本土事件”,更是曾纵横捭阖的他,一桩令人叹息的“战略妙笔”。
当1894年甲午战争开打前,后来的“维新变法”骨干宋育仁,当时还是清朝驻欧洲公使龚照瑗的助手。时年37岁的他游历欧洲,亲眼见识了西方列强的发展理念,思想正受到强烈震动。公使龚照瑗回国述职后,暂代其职务的宋育仁身在伦敦,却正得知中日双方战云密布。当时的清朝朝堂上,一群“主战”官员们集体兴奋,纷纷高呼喊打时,却是千里之外的宋育仁,发出冷静声音:“倭兵少财乏,持久足以困之。”
但在那时,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,更无靠谱战略规划的清王朝,又哪里听得进宋育仁的这句话?接下来就是北洋水师黄海受创,大清陆军一溃千里,整个朝鲜半岛几乎丢光。眼看着前线败报连连时,早先兴奋喊打的翁同龢等重臣们,早就转脸变了“甩锅侠”,但同样是冷眼旁观的宋育仁,却突然冒出了这个疯狂的念头:奇袭日本本土!一个清朝外交官,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,手里头一个兵没有,竟想袭击日本本土?事实是,做出这个决定的宋育仁,脑筋清楚的很,身为晚清少有的视野开阔的学者,游历欧洲的他,从没忘了学习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。“跨海奇袭”的战术套路,早在脑海里演练了很久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当时的使馆参议杨宜治和翻译王丰镐,也是这计划的坚决支持者。这些远在欧洲却忧心祖国的青年外交官们,真制定出一个完备战略!
整个战略是这样的:虽然英美列强都是表面中立暗助日本,直接购买军备不可能。但只要能通过智利阿根廷这些第三方国家,加价买到十五艘军舰,然后招募两千名澳大利亚雇佣兵,就能打着“商队”的名义,直接从菲律宾登陆日本东京长崎。真能这么顺?宋育仁很有信心:澳大利亚别看是英国属地,但最在乎自己商业利益,只要你能拿出钱来,在那里拉起队伍没问题!
参考当时的国际形势,无论是“第三方买军舰”还是“雇澳大利亚士兵”,宋育仁的分析,都是非常到位!
当然,这个计划要想成功,关键还有两条,一是要朝中有人好办事,二是要有钱。宋育仁也并非空谋划,他早就与晚清名臣张之洞取得联络,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;又和康敌克特银行一通密谈,抓住康敌克特银行急于拓展对华利益的心理,成功达成了借款三百万英镑的协议;前北洋水师提督琅威理领军的“奇袭部队”也组建完毕,整个队伍“炮械毕集”。眼看就要摩拳擦掌,登陆日本大杀一场。
但是,就是在这节骨眼上,盼着为国建功的宋育仁,却等来了清王朝一纸冷冷的命令:妄生事端。然后,宋育仁苦心组建的“奇袭部队”,一枪没开就全数解散。宋育仁本人也被召回国。再然后,《马关条约》签订,大清朝再次丧权辱国。壮志未酬的宋育仁,也把这桩“奇袭日本”的来龙去脉,写进了他的《借筹记》里,字里行间,满是“抚赝私泣,望洋而叹”的悲愤,叫多少后人读罢,也是连呼可惜。为什么会这样?直接的原因,是宋育仁的上司龚照瑗,向清王朝告了黑状,正急于求和的慈禧太后以及李鸿章,一听就急了眼,这才把“奇袭计划”粗暴打断。但更深层的原因,却要先弄清楚一个事实:如果宋育仁的这支部队真的登陆日本,他可以力挽狂澜吗?
答案是不能!
宋育仁的计划,来自身在英国的他,远隔千里依据战报对这场战争的思考。但与朝堂上的诸多官员一样,对于日本的真实军事实力,他并没有切实的了解。理论上说,派遣一支部队登陆日本,能够吸引日军回师救援,可放在甲午战场上呢?当时的日本,虽然把其国内精锐的七个师团投入甲午战争,但此时他们已经有完备的义务兵制度,组织抵抗并不困难。
更何况,宋育仁看到了北洋水师的战败和苦战,但真正决定甲午战争战局的,却是陆战。在这个战场上,清军比海战打得更灰头土脸,大清的“龙兴之地”辽东,已经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下,北京城甚至也将进入日军的攻击范围内。宋育仁还没有登上日本本土,但日军已经深入清王朝国境。
所以,就算一切顺风顺水,宋育仁的“奇袭部队”登陆成功,对于当时的战局,也不会有任何改变,只能徒增伤亡。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,不是哪一个战略的失败,而是全方位的差距。这差距,不是宋育仁可以改变得了的。只能说,在晚清落后挨打的悲催年代里,如宋育仁这样的仁人志士,真的尽力了。
参考资料:《借筹集》、陈悦《沉没的甲午》、刘永加《计划奇袭日本的大清外交官》
作者:我方团队张嵚
我给你简单讲一下这个计划吧。
首先,背景是甲午海战,北洋水师元气大伤,躲港不出。
然后,宋先生想问英国某银行借款200万英镑,购买英国和阿根廷五艘军舰和十艘鱼雷快艇。
再在澳大利亚募集2000名水兵,组成快速舰队。
最后,将这支舰队伪装成保护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商队的护卫舰队,进而偷袭长崎和东京。
最终迫使日本舰队回援本土,解除对我外海的封锁。
挺靠谱的对不对?
关键争取的这些喘息时间对北洋水师残部有没有用处。
我觉得按照慈禧的思路,没用,北洋水师该呆在港中还是呆在港中,日舰队该有几条舰还是有几条舰。
你倒是组个陆战队冲进日本皇宫挟持天皇小儿乃?!宋先生没这个计划,他的终极目标只是让日舰回去俩星期。
慈禧妄生事端的评价,无论出于各种考虑,这句话其实是没错的。
网上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:
甲午战争期间,大清驻英国大使馆参赞、爱国志士宋育仁看到大清连吃败仗,便制定了一个奇袭日本本土东京的计划。
这个计划是这样的,花钱购买英国先进军舰5艘,和10艘鱼雷快艇。然后招募澳大利亚雇佣军。打着英国商会贸易船只的旗帜,从菲律宾群岛直捣日本本土,奇袭东京,实行直捣黄龙战术。因为日本实力小,军队都在甲午战场,因此,成功可能是很大的。但是最后被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给否决了。
平心而论,从这件事中可以宋育仁先生真诚的爱国之心,是值得肯定的。
但是对于他的这个计划,个人认为绝对不可行。为什么呢?
一, 1894年,甲午战争时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明治维新,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列强。即使多数兵力都投放在战场,国内也还有少量军队、警察、预备役民兵,绝对不是靠区区几艘军舰几千雇佣军就可以被拿下首都的。
二,宋育仁想在澳大利亚招募几千雇佣军。当时澳大利亚是英国殖民地,还没有独立,所以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。
一般认为甲午战争中英国是帮日本的。其实,英国基本是保持中立。战前,英国态度是不希望双方开战影响做生意。战中,英国的运输船帮助双方运输粮食和弹药,赚个运输费。但是随着日本占上风,英国开始现在日本一边支持日本。战后,英国、俄国都不希望日本要价太高,清朝被过度削弱。
想用英国殖民地的雇佣军打日本,估计英国不会同意。
三,甲午战争开战前,李鸿章就知道打不赢,但是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占了上风,只得开战。战后,翁同龢等主战派被革职。
四,位于浙江一带的南洋舰队没有参战。南洋舰队是清朝仅次于北洋水师的海军,实力比较强,至少比宋育仁临时拼凑的舰队要强多了。南洋舰队参战也难以改变战场局势,所以何况雇佣军?
五,清朝只有近代海军,没有近代陆军。清朝陆军的主力还是淮军和湘军,根本无法和日军抗衡。所以不论怎么打,清朝都毫无胜算。
结论虽然不讨喜,但这就是事实。甲午战争说明,清朝的统治者早已落后时代,烂泥扶不上墙;对于日本应该多了解,做到知己知彼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丙战报首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丙战报首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